切磋琢磨尽尔雅之韵 ,毫厘之间成一片冰心
——访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水晶内雕艺术家魏敦旭
夜半更深,在东海的一间水晶雕刻工作室中,总有一位男子于手心反复摩挲着一块块好似千年玄冰的水晶,全神贯注地拿着钻头切磋琢磨。光影流转,水晶碎屑纷纷而下,没有白昼尘世的叨扰,男子沉醉在水晶的世界中,不知归路。
他的作品或手法细腻,一丝不苟;或意境深远,引人遐思。他思维敏捷,善于捕捉灵感,将一个个美的幻觉经过巧手修琢,让形、情、神、意、美跃然绽放于块块泠泠水晶。他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水晶内雕艺术家——魏敦旭先生。
光影流转佑常安
在我国的古典文化中,水晶传说为“千年之冰所化”,又因“其莹如水,其坚如玉”的质地而有“水玉”的美誉。千年以来,更是因其晶莹剔透、温润素净的特质而被视为圣洁之物,亦是吉祥、平安之象征。在西方世界,安第斯古文明之神官,因其膜拜水晶的超自然魅力,将其制成神具,从而施行咒术;《新旧约全书》中更是以“圣城耶路撒冷城中有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的记载以示水晶为圣洁之灵物。
“在了解水晶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为其特有的高雅气韵所折服,这也为我今后致力于水晶雕刻打下了基础。”在谈及因何与水晶结缘时,魏敦旭先生如是说。
溯本及源,佛家文化在中国雕刻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独有的艺术风格。悠久的历史使宗教雕刻艺术具有极高的人类学价值,宗教雕刻尽管形态万千,却都离不开理念与信仰,佛门弟子笃信,水晶折射的奇异之光,可度众生;而万万黎庶更是希冀通过具有灵性的水晶带来平安和好运。水晶被尊崇为“菩萨石”则因是之故。自元代始,中国佛像塑造的主流风格便由汉式转为藏式;时至明清,藏式佛像之姿已尽动感之美,以匠心之巧抚慰人心之时,亦不失肃穆尊崇之美感。佛像多以标准的藏东式开脸,面容祥和盘坐于白莲之上。依其本誓,其为观世音菩萨因悲悯芸芸众生,感世溅泪之化身。另有尊胜佛母,威严慈祥,是为长寿及福慧之象。在宗教题材的人像雕刻中,魏敦旭先生则以观音为主,其或坐莲花,或立彩云,为世间带来福音。
艺术虽高于生活,但究其滥觞,毕竟源于生活。在魏敦旭看来,只有细心地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才能从本质中思考生活,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魏敦旭不囿于形式上的雕刻,为雕刻而雕刻;只为追求本心,用毫厘间的打磨来修炼心性,最终将心与意融为一体。世间众生,题材泛泛,魏敦旭尤为青睐传达世间的真善美,譬如父爱和母爱。父爱一如巍峨高山般厚重,让人即使身处凛冽寒冬,也依旧能如沐春风;而母爱犹如清泉般澄澈,让人在茫茫人世亦能洗尽铅华、不染风尘。
《一代伟人毛主席》
《三面观音》
《四臂观音菩萨》
《悟》
寸寸悉心琢臻品
魏敦旭生于广东汕头,于1990年进入广东省汕头市永桂宝达行有限公司,开始从事水晶工艺品雕刻的专业工作,自此开始了与珠宝雕刻的际会因缘。由于工作期间成绩斐然,经领导推荐,魏敦旭有幸参与了香港鼻烟壶大师赴大陆的培训学习班。经过大师的点拨,魏敦旭豁然开朗,迅速掌握了内雕技术的理论原理及技术工艺,并缱绻于内雕技法所蕴含的奥妙之中,乐此不疲。珠流璧转,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实践中,他的雕刻技艺不断提升,开创了崭新的工艺制作手法,并于2008年创建了“荣康水晶”内雕工作室,将“千年冰”的璀璨炫目再现于世。
魏敦旭尤善内雕,又称阴雕,指利用工具在水晶的背部向水晶的内部进行雕刻,从而塑造各种立体造型。在赏玩一块水晶雕刻作品时,人们的心情舒畅轻松,只需将心意及希冀与作品相连,殊不知这一件件作品的背后,是魏敦旭先生极其用心和耗时的付出,是对着围料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反复斟酌。
天然水晶经过地球动辄千万年以上的淬炼,长期与大自然共振及互动,方才成型。一件有生命的水晶作品应是自然又有机的,通过形与影相遇相融而展现艺术的哲思。水晶之质、形、色都是天然而物质的,雕刻家要善于将物质与意识高度结合,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一种物我的和谐。但此种和谐又因其阴阳轮转,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水晶坐拥亿万年的沉淀,即便千淘万漉、布满尘垢,但在苏醒后依然以夺目之光彩,散发着圣洁之神韵,她的纯洁,她的纯粹,让每一位拥有者都心生敬畏。
内雕是一种逆向思维操作,作为一门新兴的雕刻工艺,它是将雕刻材质由面刻入形成凹陷,使文字或图案凹于钩边下,从而低于材质平面的一种雕刻工艺,依赖熟练和准确的技艺手法,使线条有起讫、顿挫及深浅的艺术效果。相比于阳雕注重作品的外在美,内雕则力求内秀与内涵相融的内在美。其中一笔、一描、一刻无一不是对雕刻师手工技艺的考验,每个环节的操作都要稳、准、狠,要求雕刻师的眼力、手力、心力与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合力,稍有不慎或偏差就会出错,一旦出错则或劳而无功,或前功尽弃。
魏敦旭在内雕创作过程中,尤为注重作品形、情、神、意、美的融会与糅合。他的雕刻手法一丝不苟、细腻之至;他的创作思绪敏感多维,善于捕捉一个个幻觉萌发,他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走进工作室,只是害怕生出的灵感稍纵即逝。
“东海就是我的根,水晶就是我的魂,是今生有缘的水。”魏敦旭对东海一片赤诚,对水晶情有独钟,他逐渐把自己的事业追求及人生价值都贯注在了东海与水晶之中。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兢兢业业的虔诚匠心,巧手打磨着水晶的纹理流动之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水晶内雕无与伦比的独特工艺和美不胜收的无穷魅力。
《西方三圣》
《海神之女》
《千手观音》
因材施教呈祥瑞
商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了让水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魏敦旭立于传统文化之根,着力把握当代审美,以求觅得古今之契合点,让现代的审美意识含蓄隽永地渗透到当代水晶雕刻作品中,却不泯灭水晶原始之气韵。
魏敦旭始终将《题诗后》中奉行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匠心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核。它虽然苦涩,却无比虔诚,萦绕着对艺术的敬畏,对完美的追求。他认为艺术创作并非浅尝而止的单纯匠气,而是需要将民族性与现代化糅合的独特性。为了凸显水晶的独特性,他主张“因材施艺”,依据水晶原料的差异性进行画稿创作,将内、外雕刻融会贯通,同时引入中国人物画的元素,故其作品晶莹剔透、线条流畅,又暗合中国古典清雅君子之风,华贵泠泠、意境深邃。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相比玉雕,水晶由于其通明剔透,微小瑕疵也能在光学反应中暴露无遗,故而要求水晶雕刻者具有更精细的技艺,以及好似水晶般的明澈心境。在水晶创作中,魏敦旭兀兀穷年地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力求返璞归真,用水晶的自然美雕琢艺术之美。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其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及作品背后的虔诚之心,魏敦旭近年来荣膺中国水晶产业“十佳水晶雕刻大师”、全国非遗“水晶雕刻”技艺传承师、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珠宝行业“先锋人物”等一系列称号;其作品也在浩如烟海的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曾多次获得中国天然水晶“晶华奖”、金奖及最佳工艺奖,多次获得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金奖。魏敦旭本人还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魏敦旭内雕技法雕刻”专题片及“一锤定音”栏目的录制。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在物欲烦躁的现代社会,魏敦旭先生以虔诚修炼的心性,巧手修琢着一块块沉淀着暮去朝来的水晶,以寸寸匠心孜孜打磨着一个又一个常安祥瑞的愿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魏敦旭先生的内雕事业也定会似他手中的佛像一般,在婆娑世界中,步步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