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对于云南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自明代以来,槟榔就常在辞赋等文体中时有提及,而“槟榔无柯,南枣刺棘”就是对云南槟榔的真实写照。很多的文人墨客也都曾经留下云南与槟榔之间的诗句。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部落中至今也仍然保留着非常原始的槟榔吃法,如嚼槟榔时先将草烟丝放于口中,再加入芦子、沙基膏、槟榔、熟石灰各少许,混合嚼十多分钟,即开始慢慢吐出,并边嚼边吐出赤红的口水,持续几小时不等,在云南,人们闲暇之余,大家互相传递,像传烟一样也是一种礼节,而且自古便有这样一种礼节,这些风俗和文化也都被详细地记录在了《滇槟榔赋》中。
《滇槟榔赋》是张汉所著,诗赋开头就点明了云南食用槟榔的区域范围之广,受众之多,而这一诗赋更是成了详细描述云南地区槟榔文化的重要文籍。首先诗赋主体重点描写云南特产槟榔并艺术化地再现嚼食槟榔的习俗,作者形容初采的槟榔如剖开后如鱼符、如蚌甲,完美无缺。而为食用槟榔而配制的扶留等佐料更是能在咀嚼时能令人脸颊红润,神清气爽。另外,诗赋中也给出了槟榔能在云南地区流行的原因,是因为槟榔不仅是除去瘴气的良药,更是解酒提神之佳品。
从古代诗词中可以考察到大量关于云南槟榔文化的传承痕迹,如今在云南很多地区槟榔文化仍在传承,当地人会伴茶吃槟榔,会用槟榔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逐渐发展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槟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