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联动、创智赋能乡村振兴
——访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省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黄桂利
黄桂利,现任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省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是第一批国家注册规划师,长期从事城乡统筹规划、乡村产业策划、投资、运营。从2009年开始在海南、上海和浙江策划、投资、运营“木棉情缘”、“前小桔创意农场”、“马桥·漫稻源”、“湖州·大师智慧谷·慧心谷”、“湖州梦田源城市农业产业园”等项目;2018年成立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平台,建立“漫农”品牌,将乡村振兴视为毕生的事业。2019年,黄桂利受到海南省政府的邀请,在省级“琼籍返乡人才”论坛上,作为优秀乡贤返乡参与海南自贸港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建设。2021年,黄桂利回到家乡海南,和南海网共同成立海南省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海南绿领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自己多年从事乡村振兴的经验和资源,赋能家乡农业发展,开启回归家乡投身自贸港背景下海南乡村振兴的梦想。
“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要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兴齐头并进,要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报告内容为致力于乡村振兴的黄桂利打了一针“强心剂”,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奋斗的信心。
肩负使命 回馈家乡
“我出生在海南的海边,对大海和生态田园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从小就在海边长大,摸鱼、抓鸟、采果子等野外撒野就是我的生活,经常玩得丢了书包、忘了回家。虽然后来考到了同济大学,到上海读书、工作、生活,但童年最快乐的还是乡村。2018年海南建设成为自贸港,黄桂利就一直在思考海南乡村如何结合自贸港战略跃升发展的问题。回归家乡,不仅是工作、更是对家乡的爱和感恩。”黄桂利如是说。
时代的潮水总能跨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个人命运也是如此。生养在海边的黄桂利自幼认为成为和祖辈一样的渔民,终日依靠出海捕鱼为生将是自己的人生轨迹。然而,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黄桂利的母亲深谙此道,因此从不允许黄桂利出海劳作,反而整日敦促他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走出一望无垠的蔚蓝大海。在母亲的影响下,黄桂利秉持奋斗的信念,不畏轩冕迷失方向,不因困苦抛弃初心,在满是泥泞的荆棘中昂扬拼搏,终于以县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一路长风破浪,一路扶摇直上。
当习惯了海天一色的双眼第一次触碰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那鱼鹰时而激昂,时而尖锐的声音,那海浪时而汹涌,时而熹微的声音便潜入脉搏,成为了黄桂利最魂牵梦萦的地方。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次又一次被描绘,无数返乡创业者的前仆后继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的家乡在海南省西海岸的一个传统海边小镇,镇里一半渔民一半农民,从小家里以捕鱼为生,虽经济收入微博,但生活还算安逸,海边的孩子只知道玩耍的快乐。”黄桂利说。返乡创业前,家乡农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业价值不高。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上海发达地区创业这么多年,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了很多经验,希望能把这些经验和资源带回家乡,为家乡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从2009年起,黄桂利和同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妻子姜楠开始涉足农业和乡村领域,并对农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们既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又借鉴国外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认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领域是极具可行性的。“我家乡的乡村振兴发展要借助自贸港的战略,推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想法,激发了黄桂利深埋在心中多年的梦想。“我要返乡创业,帮助家乡发展现代化农业,助力家乡农业现代化,带动家乡农业产业振兴。”
当乡愁成为流淌在体内最深刻的文化基因,当对故乡的眷恋成为前行的动力。在进行大量调研与探索后,他总结了从2009年以来策划、投资、运营的上海“前小桔创意农场”、湖州“梦田源城市农业产业园”、湖州“妙西大师智慧谷”等多个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009年返乡,帮助同学创业接触了农业项目,首次提出规模化设施农业、创意农业和品牌农业融合发展,致力于为家乡提供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意引领和品牌带动的产业发展之路。2013年开始在上海推进“前小桔创意农场”,打造一个以柑橘为主题,融味觉农业、视觉农业和感觉农业于一体的都市创意农业,是全国首个以柑橘为主题的六产融合的都市农业项目。2018年黄桂利和爱人姜楠在经过了多年的都市创意农业的摸索后,成立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漫农”品牌。漫农:让农业浪漫起来,让农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探索农业+教育、科技、金融、健康、生态、文旅的“1+6”产业模式,探索农业的产教融合模式,以培养农业产业化双创人才为己任,建立了“绿领家”,培养“绿领人”,这是事业,更是使命;
乡村之梦 梦在创智
在一薪一柴中锻造时代内核,提出芜杂的边角确定成长方向;在一步一行中踏稳漫漫征途,日月更迭的坚持成就厚积薄发。作为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探索者,回归家乡更像是一个乡村振兴的拓荒者。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在黄桂利的引领下,走遍了大半个海南的乡村,有感触、有焦虑、有兴奋、也有收获。对标长三角发达地区,海南的乡村产业发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观念局限、人才紧缺、土地分散、技术落后、品牌缺失等问题一一呈现在眼前。“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如果站在底层往上看,全都是困难。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和自贸港相匹配的产业战略高度和格局,海南的乡村振兴困难重重,再美的生态也仅仅停留在生态的保留层面”,“海南要从生态资源驱动型向人才创智驱动型转变,才能从顶层解决海南的乡村振兴产业格局”,黄桂利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行业发展方面的所思所想,和带动家乡产业振兴的困惑与求索。
历经十几年时间的现代都市农业创业,黄桂利内心明白,无论是对于国家而言,亦或是对于带动家乡产业振兴而言,创智才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无论是追求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双丰收,还是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平衡,创智都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一剂效力非常的灵丹妙药。为此,伴随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背景,黄桂利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纬度,创新提出海南的乡村振兴发展要定位在“海海联动、创智引领”和“自贸港+乡村振兴”的联动发展,借力全国乃至全球创智资源,助力海南乡村振兴的换道腾飞。
海南的乡村振兴要站在国际自贸港的战略高度链接全球资源,“海海联动不仅是上海和海南联动,也是东海和南海联动,封关后更是大海之内的全球资源联动”。按照这个战略定位,黄桂利把上海看成理念、资金、人才、技术等核心资源的战略桥头堡,海南作为项目、人才、技术、模式集聚的大平台,一艘大船链接两头,他就在船头瞭望。作为船头的瞭望者,黄桂利早已练就一双慧眼,将能够带动海南发展的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再施以如椽之笔,建立海南省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院,探索自贸港背景下海南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为海南、为家乡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黄桂利明白,以“海海联动”助力海南乡村振兴,多维度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为此,以“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为宗旨,黄桂利志在打造一个为乡村振兴人才铺就成长进步、施展才华的舞台,打造一批创智引领的能够建立国际人才和创智产业集聚的乡村创智村。“我希望能够通过引导有文化有思想有创新理念的青年回乡参与乡村产业,聚集世界多领域人才,抓好人才珍惜,实施能人带动,就一定能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的难题”,黄桂利经常说“人才很贵、时间很贵,时不我待”。
同时,作为一个惜才、爱才,心系行业长远发展的实践者,黄桂利为增加行业人才储备投入了诸多精力:与中国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同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建立了科研院所建立产教融合、新农科及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合作课题,并持续导入科研、文创、艺术等资源投入项目,推进以产业为基底、以文化为提升和延伸、以“四创”人才为活力策源的整体发展。目前,企业拥有较多高层次人才,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思维方式,再加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集聚人才 助力乡村
“绿领人”是黄桂利从事乡村振兴后对自己的定位,他认为绿领人是一群有情怀、有文化、有实力、爱农业、爱生态、爱生活的一群人,是勇创新、敢担当的一群人,更是“乐于奉献、立己达人”的一群人。他们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对新生活有追求、对创新事业热爱,掌握先进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工具,可以将单一的农业与其他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出农业的衍生功能,促进现代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大学生、返乡青年,还有更多的优秀乡贤,优秀科技人员,从另外一个维度来投身到乡村里头去。“乡村不是农村,农村也不仅是农业,农业也不仅仅是一产,一产也不仅是种养殖。乡村是一个生活的概念,是一个生活的场所,农村是一个生产的概念,关注的是产业。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全产业链的多维度人才,黄桂利称他们为绿领人。
人才紧缺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要素,谋划需要人才、管理需要人才、实操需要人才,跨界人才缺少对乡村产业的了解,原有乡村的从业者缺少对产业链的了解,创新的事业需要打破我们原有的思维和习惯。“我2018年开始在上海成立漫农学院,主要培养乡村振兴产业化人才。2021年成立海南省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院后,经过半年的调研,更深刻体会到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化人才的紧迫性,我计划先开一堂乡村振兴能力提升课,分三个阶段:第一堂课为乡村振兴必修课,第二堂课为乡村振兴模式课,第三堂课为乡村振兴项目课,从我说你听,到咱们一起说,再到你说你做我指导的深度辅导”这是黄桂利对乡村振兴产业投入的一份责任,他成立了“绿领家”成为返乡人才的交流地和聚集地,“回来后发现很多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渴望在家乡创业,但没有人辅导,无所适从,没有团队氛围,势单力薄,很难完成乡村产业这样有创新、对产业链要求这么高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场所来交流、提升和分享”黄桂利如是说。
“我始终认为,当今时代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新农业已经延伸到生态农业、健康农业、数字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文旅农业等多个板块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农业不仅要生产好吃的、也要生产好看的、好玩的、可体验、可教育、可创、可研等多维度的产品,包含有形和无形的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黄桂利表示,“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的农业观念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产品停留在农产品的层面。我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够改变人们对新农业的认知。”
正所谓一引其纲,万目皆张。为了乡村振兴产业能持续发展,黄桂利提出“政院企村、共建共享”新模式。“乡村振兴需要构建一个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跟原有的产业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他一定要建立利益共同体,要带动村民发展。所以“政院企村”共建共享的模式,就是政府要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学院要探索科技和创新模式,构建顶层设计,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运作,村民作为土地和基础劳动力的提供者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带动乡村振兴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坚信,这是一个跟国家政策相匹配的能够共同发展的模式。”黄桂利坚定道。
路虽艰难 坚持路上
虽然推动海南乡村振兴产业融合落实之路还很困难,但加强人才培育、科技引领、积极开拓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乡村产业链,在时代背景下,黄桂利提出的“海海联动、创智引领”与“政院企村、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渐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学界的认可、市场的青睐。趟过一条又一条急流险滩,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虽然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黄桂利从未后悔过,用他的话说,“不构建创智引领、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很难做大做持久。”而黄桂利更加坚信,随着一系列具有含金量的政策与措施落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振新产业发展模式被探索,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聚焦乡村产业,凝聚成推动海南乡村振兴信心更足、定力更强、步履更稳的新生力量。
从在一片橘子林潜心打造的“前小桔创意农场”都市农业,到在一片水源地的水稻田打造产教融合的“漫稻源”乡村振兴项目基地;从积极开展科技农业,到湖州依靠创智引领、带动当地整体创新产业发展的“湖州妙西大师智慧谷”;从规模农业到创意农业,从体验农业到教育农业,再到快速建立以农业为核心的“1+6”产业综合发展、架构“漫农”乡村振兴品牌。多年来,黄桂利深耕乡村领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与奋斗韧劲。正所谓铢积寸累,日就月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未来,黄桂利将带动更多“绿领人”深耕乡村产业。
怀揣“让农业浪漫起来,让农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愿景,以“让农业融合多产业,让农业成为创造更多价值的行业”为追求,置身于新时代的前进洪流,在助推家乡农业现代产业发展的恢弘理想下,我们坚信,黄桂利和他的爱人姜楠共同创造的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能够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于激荡和共鸣中汇聚智慧,凝聚力量,推动海南乡村振兴、推动家乡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书写他们情怀和梦想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