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 武夷山宣夷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勇
2022-03-21 18:01

武夷山宣夷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勇

武夷岩茶(大红袍),非遗制作技艺的守护者

——访武夷山宣夷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勇

陈继勇,武夷山宣夷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学会会员、福建省评茶师协会会员、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级评茶技师、高级茶园管理师、十佳制茶大师、武夷岩茶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企业负责人。   陈继勇出生在武夷岩茶制茶世家,师傅是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商品大红袍之父”陈德华。。他从事武夷岩茶茶叶加工制作及审评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

2011年陈继勇创办了武夷山宣夷堂茶业有限公司,以传统与创新结合,用作品为“一杯好岩茶”做了最好的注解。

2017年,陈继勇制作的“石乳留香”作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萃厅馆藏,并且在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进行了名茶品鉴活动,得到了陈宗懋院士、刘仲华教授、屠幼英教授等茶界专家的肯定。

2021年陈继勇受邀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为武夷山岩茶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文——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彩蝶未全来。”闽北的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沟壑溪折处,烂石砾壤上,生长着厚重的武夷岩茶,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承前启后精茶艺,继往开来永传承    古人盛赞武夷岩茶“臻山川英精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山不独以山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更是怒赞武夷岩茶:“大红袍天下第一!”陈继勇1977年生于制茶世家,其父亲陈元官是武夷山茶科所最早的一批优秀制茶师,曾是武夷山国营华侨制茶厂的厂长,在1981年到1995年期间为武夷山华侨农场培养了大批的制茶师。他的师傅也是他的姑父是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商品大红袍之父”陈德华。从业界到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他对大红袍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制茶人。他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的研究长达四十余载,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的杰出贡献,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1998年,从小在茶叶制茶氛围中长大的陈继勇进入在武夷山茶圈享有盛名的北斗岩茶研究所,拜在陈德华门下学做茶。北斗岩茶研究所由陈德华创立,是一个人才汇聚之地。在这里,他有幸与多位老茶师产生交集,并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习得了不少制茶技艺。尤其在提起他的师父——陈德华时,他总是倍感自豪。在外人看来,陈继勇对于“茶”的情愫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对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陈继勇近二十多年的坚持,特别是对于武夷岩茶名丛的保护和制作,在品种的种植源头的保护,让很多的武夷山名丛都得到了延续,比如磨盘峰的石乳茶,鬼洞的玉井留香,龟岩的向天梅和玉麒麟!在品种的无性繁殖工作中,让这些品种茶都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同时,针对这些特殊的品种,采用这些年传承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制作,通过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方法,让这些名丛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陈继勇制作的代表性品种—暖香(纯种大红袍)这是一款可以和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媲美的茶品,初泡有桂叶香,再泡有竹叶香,汤水清冽甘甜,同时又是众多茶类中茶气最足的一款茶!

制作一泡好的岩茶,如同一片青叶要“死去活来”地经历一道道工序才可能酝酿出“岩骨花香”一样,他走上事茶之路前也曾有过反复与挣扎。或许是看厌了繁琐的制茶工序,或许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年轻的陈继勇对制茶行业提不起兴趣、甚至一度抵触。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深埋在这个年轻人血脉中的“茶人因子”开始翻腾了。

   1999年,陈继勇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做青的过程,枯燥漫长且艰辛,陈继勇不免心浮气躁,有所懈怠。几轮手工摇青静置,做青结束时已是凌晨一点,他已疲惫不堪,便想趁着陈老睡下时用机器代替手工做茶,偷个懒。孰料,待他醒来,走回车间时,陈老已经在那里等他了。虽然陈老并没有批评他,依然和颜悦色,但他深感惭愧。从此,他再也不敢偷懒。在往后的事茶道路上,不论碰上多么煎熬的时刻,他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这一幕,每每想起陈老的目光,他就会立刻精神抖擞起来。    陈继勇回忆北斗岩茶研究所的时光,他不只是学习制茶技艺,还是磨练心性。数载沉潜,昔日的毛头小伙变得沉稳干练,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对茶的热爱也在不断升温,守艺,对他来说,意味着责任。                 

 细品岩韵香,精制武夷茶     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守,也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延续。在陈继勇心中,“耐心”是成就一杯好茶的关键,不应一味迎合市场对新茶的追逐而简化工序,抢“鲜”上市。他所追求的是:不论经历多少时间的风霜,人们捧起的仍是那口熟悉的味道,那是传承的味道。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的发展势头很好,2021年陈继勇受邀参加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本期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提供教学支持。通过非遗理论学习、研究制茶工艺技能、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和专业交流研讨,帮助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传承能力。研修培训时长一个月,分为专题理论、实践教学和茶叶成品斗茶赛三个环节,分别在福州和武夷山两地开展,帮助参训学员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非遗保护传承的精神,共同推动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武夷岩茶如何实现标准化?这是包括武夷岩茶在内的全行业都在深思的课题。“传统的东西不等于落后,也不能把落后当成传统。陈德华曾这样说。“应坚持传统,保留必要的规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实,所谓“传统”是经过时间证明而保留至今的。武夷岩茶之所以能深得许多爱茶人的亲爱,正是因为它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对每道工序的严格把控。譬如,对武夷岩茶品质塑造至关重要的烘焙工序,按传统制法,采用炭焙,每轮烘焙时间原则上不超过8小时,两焙次之间应间隔28天。同时,强调应遵循古法,即“急火先冲、文火慢炖、盖面保香”,以保证茶叶的内质。    “如何让武夷岩茶走得更远?应当保持传统而必要的规矩。”如何才算得上一泡好岩茶?“甜度好、茶汤清透澄亮是好茶的共性,而一杯好的岩茶也并非是许多人印象中的‘苦涩’,而是‘温润’的。”他说。比如,“牛肉”产于坑涧,其品质特点是香气细幽,口感绵柔,不应仅仅只是霸气;“马肉”则以香气张扬见长,并随着树龄增长,口感也变得越来越绵柔。

  2017年,陈继勇制作的“石乳留香”作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萃厅馆藏,并且在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进行了名茶品鉴活动,得到了陈宗懋院士、刘仲华教授、屠幼英教授等茶界专家的肯定。

2018年10月,陈继勇制作的产品“九龙窠肉桂”再次被中茶博馆藏,并参加中茶博巡回展,“武夷金桂”和“佛国岩肉桂”被中茶博选为国际交流巡展茶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夷茶的魅力。

2019年,制作茶品“慧苑坑肉桂”获评中茶博馆藏茶;同年,制作的茶品获得国际红茶大赛金奖。

2020年,陈继勇制作的茶品获得世界功夫茶大赛五星茶王,个人获评十佳制茶大师荣誉称号;同年其茶品还分别获得张天福杯暨闽茶杯肉桂一等奖及大红袍一等奖、世界功夫茶大赛肉桂五星茶王、亚太茶茗大赛肉桂金奖、石乳银奖和武夷红茶金奖。   2021年,茶品玉井留香和兰韵水仙获得国际名茶大赛金奖,入选国际名茶图鉴录。

恩师丹山育奇茗,勇哥制茶百姓品   武夷山大红袍在武夷岩茶中最负盛名,被誉为“茶中之王”,母树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德华教授经过无性繁殖成功,使得原来的“朝堂贡茶”现在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应为做茶而做茶”。陈继勇认为:“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将是社会的主旋律,而‘天价茶’的存在最终只会成为束缚茶业发展的沉重‘镣铐’,合理的价格、稳定的库存才能让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陈继勇专注于学习和钻研制茶技能的提升,他从不固步自封,不止满足于小圈子里的认可,而是满怀热爱地奔跑在学茶的道路上,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