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 访榕江侗布艺术研究院院长赖蕾
2022-03-03 11:45

访榕江侗布艺术研究院院长赖蕾

中国蓝不染尘, 匠心梦复征程

——访榕江侗布艺术研究院院长赖蕾

“世上惟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热爱人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赖蕾,致力于侗族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对蓝靛染热爱,在岁月的打磨中不损风华,反而让其更添深意与价值。蓝靛染在中国历史悠久,是广大侗族、布依族、苗族的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历经沧桑,依然傲立于悠悠岁月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赖蕾对于蓝靛染有着源自血液里的热爱。经过传承与创新,她染制出“承袭传统理念与工艺制作技艺,兼具科学、艺术与审美价值”的“二十四节气蓝”,并于2017年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2020年赖蕾曾受邀参加“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论坛”。

自幼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中,赖蕾一直注重学习蓝靛染的内涵精髓,尤其是经过自己的手织布,那些浮翠流丹、绚丽多彩的颜色,令人倾心不已。如同赖蕾的自信骄傲一般,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傲立于悠悠岁月之中,感怀着每一刻的光辉与荣耀,彰显独立女性的迷人风采。

一言一行彰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体现匠人风范,一点一滴包含春风送暖,一朝一夕坚持无私奉献。出生于贵州少数民族侗族的赖蕾,传承蓝靛染技术,注重团结协作,引入现代技术创新,成就了今天的蓝靛染,也成就了她的“二十四节气蓝”。她以蓝靛染为载体,包罗世间万象,展现传统工艺的魅力。

传承技艺 ,造福家乡人民

据史料记载,贵州的侗族、布依族、苗族的先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蓝靛染的技艺。因此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蓝靛染在上千年的变革中,不断发展与传承,依然保持着最美的“自我”。蓝靛染工艺主要可分为制靛泥、漂白布、染布、漂洗、晾晒等环节。每年6、7月份,染娘们割蓝草制靛,待靛泥做好后,进入染布环节,其中光是染布环节就有30多道工序。以前侗家人一年只染一季布,一般6月底7月初新的靛泥出来,才开始染布,11月就封缸,冬天不染布。但是赖蕾创新传承、创新蓝靛染技艺,结合现代科技实现了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标准化染布。

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在这里有最悠久的蓝靛染技术,也有几千年中传承下来的最好的匠人——母亲。在这里,有穿着少数民族衣服的小女孩,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蓝靛染,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还有女儿堂,四五个女孩子,晚上聚在一起做女红、纺纱、织布、绣花等,去学习、交流。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赖蕾,从小在妈妈的织布机声中长大,和小朋友一起学习蓝靛染。因此织布和染布,对于蓝靛染来说,有着家乡的味道,也有童年的记忆,即便长大后远走她乡,内心依然惦念着那份最深的“声音”,同时她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家乡做些事情。

在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的经历,让赖蕾对蓝靛染等传统手工艺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执着。毕业后,赖蕾来到榕江县做了一名乡村教师。在这里,没有课余生活的赖蕾,把自己多年来的绘画技艺传授给孩子们,本想让他们能够用绘画留住家乡的美,用彩色描绘远方的美。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孩子绘画功底出奇得好。经过调查和询问,她才知道,原来党细苗寨至今还保持着手工画蜡、草木染布的传统。这让学美术出身的赖蕾大开眼界。在塔石瑶族水族乡中心校教书15年,去乌吉苗寨学习蜡染,去党细村教妇女画蜡。就这样结束了充沛的教书生涯,赖蕾又被调往榕江县非遗办,负责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

赖蕾工作多年,虽然“钱包满了,心却空了”,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她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内心时常想念妈妈的织布声,那是刻在骨髓里的声音,是妈妈的牵挂。因此赖蕾回到家乡,给家乡修路,但是她发现那不是人们想要的。思考之后,她决定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织布出发,让那些六零后、七零后,能够真正把自己的技艺做成谋生的手段。有耳濡目染的侗布、有转益多师的画染,让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赖蕾对于传统技艺有了不一样的了解。赖蕾的目光,没有放在寨子里人民常穿的服饰上面,而是要做市场化,结合现代人们喜欢手工的质感和草木染料的纯天然的服饰,做符合现代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然侗族人的织布技艺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其生活单一,大多都是相同类似的土布,要想迎合市场需求,必须突破自身,学习其他技艺,融合现代科技,才能做成赖蕾想要的。在这个苗侗混居的地方,侗族擅长织布,而苗族擅长画蜡、绣花。赖蕾有侗族人的传承,有苗族的学习,她的想法就可以实践了。但是,织布是侗族人多少年来刻在血脉里的传承,要想让他们改变自己固有的审美,是赖蕾第一件要做的事。为了能够让村里的“织布师”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她想了很多办法,在怀疑中,慢慢改变。自2012年开始,经常深入村寨,对村寨妇女进行染织技艺培训。从最初的3个人、到三十个人、到两百人、到现在的1000人,大家都努力去做,共同成就。

在农村,有农忙时候,或者邻居家有喜事的时候,“织布师”都会去先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需要他们加快速度,他们也会抓紧时间,调整自己的时间。这就是赖蕾愿意留在这里的原因,质朴、可爱。2015年受贵州省文化厅、省妇联委托,赖蕾正式开设民间染织技艺培训班,培训成员涉及黔东南地区200多个村寨,至今培训人数已超过三千多人。对于赖蕾来说,蓝靛染不只是生意,也是一种使命。

创新技艺, 成就现代侗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对于国家来说创新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人才来说,创新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工具和经营模式给了赖蕾带领家乡人发展的勇气,也是她发展企业的秘诀。赖蕾以侗族传统工艺为主,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开发的传统手织布受到高端服装市场青睐。同时她带领团队以侗族传统染织技艺,以不同方向产品开发为切入点,与市场多方面接轨,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经济发展。

钢铁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去除杂质,变成好钢,侗布也是一样。侗布的做法与普通的棉布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将棉纱纺织成粗纱或是细纱,粗纱一般用作棉衣里子,而细纱会被织成方格图案的“双堂布”,以及网格图案的“棉给”。其次给布料进行染色,把纯天然的染料,如靛蓝草叶、石灰、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原料在混合后在布料上染出美丽的色彩,且不会褪色。最后,在浸染完成之后,还需将这些布料进行蒸晒和槌打,布料仿佛会与染料发生激烈的反应,变得越发璀璨和闪亮,槌打得越多,就会越亮,价格也就更加高昂。但如今没有年轻人愿意去穿,也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走进大城市,这样独特的民族服饰受到了冷遇,蓝靛染亦是如此。

虽然赖蕾重视蓝靛染技艺,侗布也登上了巴黎时装周,大家都被如此美轮美奂的布料所迷倒,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也纷纷向赖蕾抛去了橄榄枝。但是,这些顶级的设计师要求竟然是要求改变侗布的制作工艺。赖蕾狠狠怼了回去,最终,赖蕾并没有接受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合作的机会,她打造的那一方木楼也成为了侗布的最后一方净土。

为了侗布,赖蕾染出了一批“二十四节气”的布,让侗布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技艺的魅力。赖蕾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气候符号,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她希望她做出的土布,就像时令的瓜果蔬菜,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布匹匹配。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一直在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她传承二十四节气,提出了“二十四节气蓝”的概念。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首先花两年时间,按二十四节气,作出二十四种蓝色。然后再花几个两年时间,用大自然中各种草木、矿物染料,在土布上还原世界本来的颜色。其次,要完全掌握蓝色变化的规律,详尽地记录气温、湿度、水温、染缸材质、布料、pH值等。最后,通过连续3年的数据积累,从靛泥的选择,到染缸材质的选择,再到染布的天气、水温、湿度等,赖蕾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经过研究赖蕾发现,春天因为雨水多,染出来的蓝偏绿;夏天的蓝偏灰;秋天的蓝是藏青蓝,最漂亮;冬天的蓝偏黄,比较‘任性’。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所染出来的蓝色都会有所不同,于是赖蕾就分别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二十四节气时将布染出了二十四种不同的蓝。

在偶然中寻找必然,在必然中创造偶然。这才是最极致的钻研。2017年,赖蕾创新制作的“靛蓝24节气”土布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博物馆评价其承袭传统理念与工艺制作技术,兼具科学、艺术与审美价值。

传承匠心 ,打造未来匠人

工匠精神,乃中华民族强国兴业之精神,是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本质写照,是德技双馨的充分体现,是吃苦耐劳、专心致志地集中展示。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工匠精神有着十分突出且深远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每一位匠心企业家要不忘初心。赖蕾多年来,努力做到业精于勤、业精于钻、业精于细、业精于为,努力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勤钻研,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优质产品在研发和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行业人的发展与创新,只有秉承着一颗匠人之心,才能铸就匠人企业的匠心产品。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赖蕾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技艺,拒绝了网上快购的橄榄枝,在口口相传中走出了一条属于她的专属销售道路。在疫情的冲击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蓝靛染能够继续传承,她另辟蹊径,将72道制作工序开发了200多个课程,让男生、女生都能在织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增加未来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让孩子们能够从小认识传统技艺的魅力,而这都是源于内心的热爱。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赖蕾帮助当地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带动发展当地传统手织布、染织刺绣产业,解决了100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带动556户脱贫。从2017年开始,到2019年,为配合当地政府的整合搬迁工作,赖蕾提出了以“公司+作坊+农户”的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纺织、刺绣、染色、编织的技能人才。使她们提高了技术、更新了观念,实现了传统工艺产品从“自产自用”向“生产销售”方向转变。如今,赖蕾更是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传统手工以希望,她提出“寻百村访百艺”,希望能够走遍一百个村寨,寻找一百个手艺人,还原历史与习俗本来面貌,不要被“统一化、利益化”,始终要做到“用眼去看、用嘴去问、用耳去听、用脚去量、用心去记”。未来,她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给传统技艺希望。

创新于服务之中、变革于发展之中、跨越于时代之中,以滴水穿石的工作精神奋发向上,是赖蕾最真实的写照。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如今的赖蕾正带领蓝靛染浮沉于时代硝烟,并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理想之中,凝聚成中国乃至世界织布、染布行业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