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时间印记,匠心定格光影
——访摄影艺术家顾勇
顾勇先生1979年开始投身摄影工作,至今已有近四十三年,是中国第一批拥有“国家高级摄影技师”职称的中国摄影艺术家。商业摄影作品和艺术摄影作品在国家级摄影展览和国际摄影展览中获奖48次,其他获奖1100余幅,发表作品6000余幅。2003年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杭州摄影大师”;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广告摄影师”;2007年被授予《浙江省摄影艺术贡献奖》;2007年荣获中国摄影界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广告十佳摄影师”;2009年担任浙江省群星奖评委; 2009年被美国授予“PPA世界杰出职业摄影师”。
人们总说,摄影,是光影的艺术。但顾勇说,摄影,是取舍的艺术。我们应当称顾勇先生为人民摄影师还是摄影艺术家 ? 可能在他身上,这两者本就浑然一体。他来自人民的汪洋大海,奔向祖国的山河万里。
初心缘起处 ,创作正当时
顾勇身上有许多标签,他是国展评委、中国广告摄影展览评委、国际影赛专家、中国摄影界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金像奖)获得者、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画院摄影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特级摄影技师、国家高级摄影技师考评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商业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广告摄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他像中国摄影界的一棵参天大树,早早地成长、抽枝、开叶,早早地练就了作为艺术家的素质与心性,作为前辈,如今的他对摄影界的后生悉心指点,倾囊以授,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普通奋斗者之一,顾勇身上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多元与无限可能——毕竟,从一个电工到一名摄影艺术家,这可能是跨越维度的改变。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我们从小住在单元楼里,在那个年代,文化融合其实才是主题,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层,更没有交流壁垒,我们这些孩子在一栋普通的单元楼里也能接触到艺术级的大师。”顾勇回忆道。也许,这就是顾勇人生中的一处伏笔,耳濡目染带来的创作潜力,并不会受后来职业选择的影响。
1979 年,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开始酝酿讨论 ; 中美建交,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和日渐走向复兴强盛繁荣的中国。对于艺术工作从业者来说,这一年是自己所处的环境走向更加多元的一年。
这一年,机缘巧合之下,顾勇以一名电工的身份到《浙江画报》从事电工工作,这是他人生的改变之年,“电工”似乎是个有魔力的职业,电工圈子里诞生过刘慈欣这样的科幻文艺大牛,也诞生了顾勇这样的影像文艺大牛。
《佛像》
工作所致,顾勇周围的同事都是带着相机的记者,精密的哈苏,温润的尼康,设备冰冷,但所产之物却是将时间定格的照片,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顾勇就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在十八九岁的顾勇心里,还没有摄影艺术这个词,他只是像那个年代蓬勃生长的许多中国年轻人一样,在特定的时期内,对文艺工作发生了兴趣,但不同的是,顾勇抓住了人生的际遇,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1980 年,《浙江画报》成立了新闻图片社,顾勇开始主要从事底片冲印,电工反而成为了他的兼职工作。“处处留心皆学问,很多年轻人现在不愿意从事基础工作,但基础打不牢,高层建筑不就是空中花园吗?底片冲印与现在的图片后期工作事实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摄影师的原始镜头、构图、光影变化、对象关系,在这些底片中,能得到最大的展现,我认为,正是看似枯燥乏味的底片冲印工作,奠定了我的摄影基础。”善于处处留心的顾勇在观看摄影家们的底片时总是会细细琢磨,曝光怎样、构图怎样、用光怎样、机位角度怎样,如果是自己,会去怎样控制这次拍摄?在顾勇看来,自己整个摄影生涯最重要的审美课程与基础建立课程都是在暗房完成的,从事普通的专业 E6 冲印工作每天可以看到一二百卷底片,也就像做摄影评委一样,一般摄影师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来找顾勇冲片的摄影家往往涉及不同的题材,如商业、服装、戏剧、纪实等,在与他们探讨交流的过程中顾勇也受到不少启发。
在暗房一待,就是十八年。武侠小说中,在峭壁下、山谷里蛰伏修行的年轻人一旦出世,一定会在江湖上留下名号,但人前的风光背后,是十余年如一日的艰苦磨炼与兴趣驱动下最踏实的努力。摄影如同太极,入门门槛极低,但想要打通“任督二脉”,练就绝世武功,绝不是一日一夜的功夫。
商业与艺术兼容并进 ,勤奋与淡泊凝成匠心
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家们事实上还肩负着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将艺术创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顾勇先生的商业与艺术交融之路,其实值得许多人借鉴。
1986 年,积攒了大量摄影艺术与后期经验的顾勇离开《浙江画报》,开始自己投资专业 E6 反转片冲洗,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顾勇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公司,公司主营商业摄影方向——浙江的小商品走向了全球,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量的商业与商品摄影需求,顾勇正是瞄准空了这一机遇,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顾勇的镜头下,那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小物件,焕发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光与影之间构建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正是由于顾勇的商业广告摄影没有走传统的“纯商业路线”,而是将商业与艺术手法巧妙结合,浙江的小商品开始有了自己的“定妆照”与靓丽名片,这样加入了艺术创作的商业摄影作品在不断获奖的同时,顾勇本人在那个时期先后获得了“杭州摄影大师”、“浙江十佳广告摄影师”、“中国优秀摄影家”、“特级广告摄影技师”等荣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年轻时的顾勇还在学习期,处于个人能力的累积时期,他能做的,便是下苦功夫、下足功夫磨练好技艺,而当功成名就,顾勇更想反哺社会。2007 年,是顾勇先生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他拿了个大满贯,被获得了《浙江省摄影艺术贡献奖》; 同时荣获中国摄影界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被评为“浙江省广告十佳摄影师”。荣誉满身,但却更加淡泊,“大家都想拿奖,但如果只是为了拿奖,为了名利去摄影,是成不了大家的,艺术尤其纯粹性,参与摄影展、评选活动,我们作为摄影师更多的应该享受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过程,去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持续打磨自己的技术与素质。”顾勇说道。金像奖加身的顾勇开始逐步开展公益摄影活动,助农促销、脱贫攻坚道路上,也有了艺术家奋斗的身影,不过顾勇镜头下出现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杭州。
春来暑往,风雨变幻,西湖边总能发现顾勇的身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不同时间段的细化有不同的魅力,顾勇将这些魅力定格,播撒向远方。他是个勤奋的创作者,坚持每天早上 4 点起床,晚上 9 点准时睡觉,长期进行个人创作,从来没有任何夜生活。他的摄影活动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把样片、成品都当做在社交平台上交流的工具,他把自己的业余拍摄看作是练习,为自己的商业摄影做积累。
顾勇镜头下的自然风光总透着禅意,工业变迁又像是时代的挽歌与赞歌——我们之所以愿意称顾勇为“人民摄影艺术家”,正是因为他用一方相机,记录了人民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在对于摄影的思想认识方面,顾勇作为奋斗在一线四十余年的摄影人,有自己的理解“:孤 独、勤奋、取舍,这是每位摄影师都应该理解到位的三个词。”黑与白的交融、光与影的控制、快与慢的拿捏、远与近的把控,这是摄影的内功,但摄影之外,摄影人更需要把艺术家的责任感与坚韧态度当做艺术生涯的必修课,把取舍的哲学、追求的心境磨练出来,才有可能将内功外化于形,博取更大的成就。
光影变幻百年,从相机发明以来,人类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理解就进入了更高的维度,照片就像封存在展柜里的时光,诉说着拍摄者与那个时代的共鸣,而成长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顾勇,恰好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迁,如今的顾勇已经头发花白,但仍深耕创作一线,以更加超脱、自然的态度,去对待手中的相机,以更高、更宽广的视野,去记录大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