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 君品谈丨塞罕坝:五十余载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2021-11-18 11:08

君品谈丨塞罕坝:五十余载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君品谈丨塞罕坝:五十余载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一片黄沙荒漠,历经五十余载的变迁与几代人的努力,迎来了密林绿海的生态奇迹,这就是塞罕坝。它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生态文明建设史,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塞罕坝不仅孕育出了几代肯吃苦、能奋斗的塞罕坝人,更让有责任、能担当的塞罕坝精神在华夏大地上传播。

由凤凰网出品,与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二季,本期由华少带你一起走进塞罕坝,听它娓娓道来独属于它的绿色奇迹。

几代人前赴后继,讲述传承“奇迹”

塞罕坝林场初建于1962年,第一代奋战于此的青年人用一腔热血扬起了不轻易认输、不主动放弃的精神旗帜。“当年环境很艰苦,冬天天气寒冷,最低气温能低至零下43.3℃。融化的雪水,成为了他们仅有的水源。”现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介绍道。在当年的宿舍旁,还有一副对联: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带着不忘的初心和必胜的决心,第一代塞罕坝人在人工造林的道路上昂首向前。

陈智卿场长(右)向华少(左)介绍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历史

提起王尚海书记,陈智卿场长十分敬佩。“他携妻带子主动来到塞罕坝,面对1962年至1963年造林失败的事实,他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带领团队进行机械造林大会战。”王尚海书记不仅主动接过了塞罕坝建设的重担,还带着君子担当将这条造林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王尚海纪念林,陈智卿场长(左)向华少(右)讲述当年攻坚造林的艰苦条件

着眼当下,坚守塞罕坝林场的还有一对夫妻,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望海楼夫妻”。丈夫刘军、妻子王娟,已携手奋战一线达13年,每日重复着同样的巡查工作,每日携带着相同的责任使命——护林防火。从早6点至晚9点,13年的坚守与担当,化平凡为不凡,用初心守护一方平安。

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传承精神,正是塞罕坝君子群像的生动刻画和写照。

几十载不断尝试,书写创新“奇迹”

塞罕坝位于河北北部,林海的建造筑起了一面阻挡风沙的绿色屏障,保护北京城免于风沙侵蚀。但天然的地理环境,导致塞罕坝土壤贫瘠,树苗难以存活。陈智卿场长介绍道:“树苗在苗圃种植3年,容器桶里再育3年,再移植到林场自然生长,虽然树木来到塞罕坝林场才4年,但实则已生长10年之久。”

为了确保树苗的存活率,早期塞罕坝人想出了“挖石客土,浇水敷膜”的方法,即将原土地内的石头挖出,堆砌在周围形成水盆,从山底搬来黑土填充,敷上地膜,再种上树苗浇水,地膜会随时间风化,小树苗逐渐成长。

现如今塞罕坝林场成片的密林

此外,塞罕坝土层薄、坡度大,机械造林难以实现,只能依靠人工种植。几十载不断地技术革新、攻坚克难,在克服了1962年与1963年的经验缺乏之难、1977年雨凇灾害之难、1988年旱灾之难后,塞罕坝的林海逐渐展露雏形。

现如今,在陈智卿场长的带领下,塞罕坝林场走在领域前沿,聚焦生态经济,不仅在固碳交易中取得不凡成效,还在带动森林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任务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几十载不断尝试的创新精神,亦是塞罕坝人勇挑时代重担、勇展社会担当的鲜活体现。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君品谈》以传播“君品文化”为宗旨,致力于讲述不同时代的人物故事,传递君子品格,让责任与担当在当代社会熠熠闪光。《君品谈》第二季将会挖掘更多时代人物的动人事迹,邀您与习酒人一道传承发扬更多的君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