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千年技艺 ,弘扬陶瓷时代文化
——访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林良渊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就已经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陶瓷制作体现了时代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各时代有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钧、汝、官、哥、定特色名窑,明代的千年“瓷都”景德镇等等。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说起陶瓷,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江西景德镇,但除了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佛山、湖南醴陵、广东潮州、山东淄博、河北唐山、江苏宜兴等地都是中国陶瓷的主要产区。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来自福建德化县的林良渊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德化陶瓷,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成立了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致力于发扬唐慕林窑陶瓷文化,传承时代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技艺需要传承,但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一代习惯快节奏生活,较难静下心学艺,对传统技艺了解不深。为了更好的普及陶瓷知识,传承和创新优秀技艺,作为唐代墓林窑陶瓷工艺传承人的林良渊,创办了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为推广唐慕林窑文化而孜孜不懈。
始于热爱 ,奋斗以成
1979年出生于世界瓷都——福建省德化县的林良渊,从小就在家乡浓厚的陶瓷艺术氛围之中长大,耳濡目染,深深地爱上了这门传承千年、独具魅力的陶瓷雕塑技艺。林良渊的家刚好坐落在唐五代墓林窑边上,这是德化县最早生产瓷器的遗址。原始瓷器最淳朴的质感、釉色深深吸引了林良渊的眼球,在墓林窑深深的震撼下,他立志要复原墓林窑的陶瓷,让人们感受以往的陶瓷和现在陶瓷的异同对比,感受古人的智慧。为了传承墓林窑陶瓷工艺,弘扬唐慕林窑文化,1994年,林良渊就进入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雕塑专业学习。学无止境,工作几年后的他,为了不断提升专业技艺,能在陶瓷传统工艺、日用工艺等方面有所突破创新,在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深造。
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陶瓷只是一块泥巴,但在林良渊的眼里,这块泥巴是有生命的,他说道:“一块泥巴是一种生命,可以想捏造什么就捏什么,一个人、一朵花都可以任意捏造。一块泥巴和一张纸是没有分别的,可以在上面任意地勾画人生,内心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往上放,它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容纳所有的一切。”正是因为如此,尽管陶瓷制作过程繁琐,但每一次出来的作品都能让人惊喜,每个产品都表达了林良渊的想法,都是对人生经历的回忆,也是对技术和时代科学发展过程的见证。这也让林良渊更加坚定地选择从事陶瓷行业,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为了更好的发展陶瓷工艺,毕业几年的林良渊选择从工作室开始做起,用自己的专业技艺为陶瓷事业积累起始的资金。但工作室的形式始终比较局限,难以发扬德化陶瓷走出去。为此,林良渊暂停了工作室,到四川成都开起了第一个陶瓷的专营店,德化陶瓷开始走出德化,走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化陶瓷。提起陶瓷,大部分人的心智印象都是景德镇的陶瓷好,对德化陶瓷并不了解,其实陶瓷并没有好坏之分,德化陶瓷是2500年来保持最完善的一种雕塑工艺,品种比较多,产品的范围也比较广,各地的陶瓷都各有所长。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创业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林良渊的陶瓷专营店在四川成都的时候遇到了512大地震,后来又遇到了雅安大地震,两次大地震让专营店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林良渊始终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他顶住压力,一步一个脚印,从找材料到试验配方一步步摸索,不断改良产品的配方,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只为让德化陶瓷能走得更远,更多人能了解陶瓷文化。
为了进一步传播陶瓷文化,林良渊在山西太原创办了另一个专营店,并在2011年创立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拥有32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以德化为生产根据地,以四川成都和山西太原为两个辐射点,开始在中国的华北和西南,对陶瓷进行销售、讲解,传播和弘扬陶瓷文化。并打通线上线下推广渠道,开设阿里巴巴、淘宝店铺,利用新型直播技术为大众讲解陶瓷的由来、制作过程,让大众进一步了解陶瓷文化。
匠心以铸 , 守正创新
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内心笃定而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正如林良渊最喜欢的作品“滴水观音”,从选料开始,就要选择比较好的中国白材料来进行创作,而且需要十分注意雕刻细节,匠心打磨观音大慈大悲的神态。在滴水观音整个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观音大慈大悲的本性,直达人心,同频共振。要让看的人能感到内心的悲喜,各种眼型、嘴型、神态缺一不可,不然就没有了观音的韵味。然而很小的雕刻细节便能改变所有的神态,有些人上过釉水以后,观音的小细节又模糊了,十分考验手工艺者的基本功。“成功的雕塑是能触动到内心的,需要经过多次的调试,很难一下子达到。需要一点一点打磨,不断总结。”
滴水观音对林良渊而言并不仅仅是摆件,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水滴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滴水之恩,滴下的不只是一滴水,更是一份情,是过去的影像,时刻警示着自己要感恩。对于帮助过自己的朋友,林良渊都心怀感激,亲如家人。滴水也犹如甘露,洗涤内心的烦闷,让内心恢复清静,提醒自己不要急,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精进。虽然是一滴水,但却代表了很多的含义,用心感悟,智慧自在其中。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是习主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在林良渊看来,陶瓷工艺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要将文化内容渗入产品,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这也是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一直在坚持做的事。首先,在陶瓷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林良渊进一步从器型、搭配的角度,融入其他元素,以青瓷为例,增加手工雕刻、手绘产品,像唐墓林窑的青瓷与五大名窑其中的小挂件互相结合,找到彼此的互通点、交接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紧跟时代的潮流。其次是在雕塑工艺上创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民族文化,通过产品表达文化,如把唐墓林窑原有的青瓷当作一张白纸,在上面雕刻民族文化、民族特性、时代记忆,将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烈士、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革命画面雕刻在陶瓷上,让人们既可以感受到陶瓷的气息又可以透过陶瓷感受到蕴含的时代文化。再者是将影响力比较大,受大众认可的陶瓷形状进行演变创新,产生青瓷的效果。
品牌塑造 , 口碑为本
塑造品牌对企业而言越来越重要,林良渊率领的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也十分注重品牌的打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林良渊意识到品牌商标细分化的重要性,常规货、中品货、高品货使用的是不同的品牌商标,加以区分。像个人收藏的高品,会亲自落上他的印章作为标识,唐墓林窑的产品青瓷落款是唐墓林窑,常规入市场的货则是采用“飞碟”和“方窑”两个商标。“亦方亦圆”的独特标识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生活气息紧密结合,铜钱般的结构也寓意着让德化的陶瓷像铜钱一样,延绵不绝,广为流传,进一步传播陶瓷文化,让陶瓷文化走出国门。经过不懈奋斗,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拥有100多项陶瓷专业的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成果。
为了更好的传播陶瓷文化,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也开设专门的体验点,让当地百姓,学校学生感受陶瓷器炼的过程,形成良好的企业口碑。
立足大善 ,文化传承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作为大善大美的陶瓷文化传承者,林良渊为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捐献出自己原创版权的艺术作品《松鹤》,助力志愿者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鉴别陶瓷收藏品的真假,林良渊指出,首先要看产品的本性。如买观音,就要看有没有触动人心的大慈大悲;选择弥勒,就要看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神态。其次是看产品的创作者,中级的产品要对应中级创作者,应该是50岁以前的,这样的产品是可以收藏一两件。
谈及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林良渊憧憬地说到:“后期会以唐墓林窑为基础,以文创人的形式,进一步复原唐墓林窑的陶瓷,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唐慕林窑文化。还将开设唐墓林窑复原过程的文创博物馆,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陶瓷的时代变化,从研究过程的转变,从模型到成品再到未来的精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多年陶瓷工艺的匠心钻研,林良渊高超的陶瓷工艺获得了社会的大力认可。2006年,获得中级“陶瓷雕塑”职业资格。201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闽商在四川》,刊载了他的创艺事迹《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承者》。2021年,林良渊获得国家高级“传统工艺师”职业资格,申报的“唐代墓林窑陶瓷工艺”入库传承人网《中国传承·人才智库》,并授权使用受知识产权局保护的“中国传承人及图”牌证。福建省德化县方窑陶瓷有限公司在唐代墓林窑陶瓷工艺传承人林良渊的带领下,将继续践行复原唐墓林窑产品、传播唐慕林窑陶瓷文化的初心使命,为陶瓷文化注入时代的记忆进一步推广陶瓷文化,让陶瓷文化飞入千千万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