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传拓技艺,博览金石拓片之美
国家三级山东众林文史文献博物馆拓片师徐廷杰
2021年中秋佳节之际,记者来到国家三级山东众林文史文献博物馆,采访了副馆长徐廷杰,徐老师是邹平市文化名人,多才多艺,经常组织参加公益活动,他擅长非遗传拓技艺,参加过文化部和教育部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的,非遗传承人群传拓技艺培训班,经名师指点,系统的学习了传拓技术。
传拓技艺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的作用是临摹习字,同时一些容易损毁的器物,也用拓印技术复制下来,世代流传,在唐代被上层人士所采用,到了宋代,传拓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清中期有发明了全形拓,也叫立体拓,延续至今,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序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同于一般的书法绘画,它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好办法。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
据徐老师介绍,拓片技艺需要青少年传承下去,将一些基本要领公开教学,拓印的基本方法是:先把石头表面清洗干净,在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喷洒胶水,后抹匀,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再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拓包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拓包面上,在突起的物象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这种传拓技艺是我国古代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换句话说就是我国最古老的印刷术。
传拓并不是对古物上的图文做简单的复制,优秀的拓艺师在传拓时,会根据自己对古物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包括用纸、上纸、用墨、用色、装裱等的创新或综合应用。其创作的传拓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又称传拓技艺。
1.剔清拓印物体表面的花纹或文字。碑刻、石刻等可水洗,但钱币,画像砖、木雕等上细微的污渍、土锈等,则用竹签牙签慢慢剔干净即可。
2.选择大小合适的宣纸覆盖要拓的文字或花纹表面,用水慢慢的润湿宣纸使之贴于器物表面。垫上塑料纸或宣纸作为保护,用棕刷轻轻敲捶,刷走宣纸和器物间残留的气泡,使宣纸紧贴于器物表面。
3.去除保护纸,待纸稍干。拓印对纸干湿度的把握及其重要。偏湿、墨汁太干、宣纸不贴服,均不利于拓印。
4.用带墨的拓包,在纸上轻轻扑打,均匀上墨,用墨宁淡勿浓,多次扑打后,黑白分明的拓片形成。
制作拓片的最高境界就是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看似简单,则难度极高,对于拓片上的题跋,拓片是传古,把古物的想象韵致准确的保留了下来。题跋主要作用是解释拓片的含义,是对拓片的准确想象解读,也让后人或过手之人留下痕迹,传承有序。两者结合,达到考古、释古、赏古、传古的目的。
文创产品
全形拓爵
全形拓尊
朱砂和墨结合创作的作品
在山东艺术学院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
山艺非遗传拓技艺班学员作品展
高浮雕拓片
郑板桥竹画拓片作品研发成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