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人,嫉恶如仇,义字当先。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仁为己任。临近冬至,预防疫情再侵袭的警惕不容放松,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显现的效果,已被世界医学界共知。
然而,在我国中西医两大阵营体系中,历来不乏“老大老二”之争。近代以来,不少西医也在研究中医,日本医学大师汤本求真晚年就曾弃‘西’就‘中’,大力推崇中国汉方医学。
据权威期刊《中草药》透露:日本占据了目前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国人一直自豪地认为,中药是我们的国粹。看到这个消息,不禁让人感到尴尬、窘迫。
而受限于历史文化等多方因素,“中医黑”在国内市场广阔。曾在深圳武汉多地三甲医院中医科坐诊的鲍德华也坦言,中西医结合“躁”了几百年,现在西医还是占据绝对上风。
中西医结合,一直是中医在“蹭热度”?
中医的发展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我国明代以前,治病救人主要靠中医。自明代始,西医传入中国,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曾创新性将西医中的阿司匹林与中药石膏合用,创立了“石膏阿司匹林汤”,用以解决阳明热盛之疾,张氏因此被誉为“中西医结合先驱”。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在融合西药的同时,仍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不因局部而割裂整体。
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唐容川,也主张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并著《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在内科的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其生前留下《血证论》8卷,被后世奉为中医内科经典。
图为民国二十四年 中西汇通医书
进入现代文明,西医借助“科技”之光逐步照耀中国医学界,而中医由于缺少传承人、学术不成体系、药材效用参差等种种流弊,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是“中医黑”,一些中医世家子弟,也开始怀疑中医的科学性,对多年研习的藏象辨证学、阴阳五行说等中医理论将信将疑,甚至自打脸觉得“中医不是科学,是一种经验”。
然而事实是:中医不仅是科学,而且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
集古人智慧之大成者《黄帝内经》,既是一部医学巨著,也是一本富含朴素哲学意味的科学著作。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中医院校师生研习的经典,被反复咀嚼。
同样是研究人体脏腑系统功能的基础科学,中医藏象学比西医解剖学早约2000年。中医特别的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在临床上往往独具功效。更不用说推拿、按摩、艾灸、拔罐乃至泡脚等散落在民间的中医养生“偏方”,在防病、理疗上的医学价值。
此外,中医在一些较为“刁钻”的疾病上发挥作用,并在多次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显示出特殊意义。
中医对某些顽固病的作用。“国医大师”朱良春在风湿及肿瘤等疑难疾病上造诣深厚,被誉为“虫类药学家”、“风湿病泰斗”、“南朱北焦”。
中医对航天航空深具价值。“神舟御医”王绵之创建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科,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将中医与现代航天科学完美结合。
中医助力缓解疫情,减少损失。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疫情,西医在相关疫苗研发出来前,几乎束手无策,而中医药作为突显。等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研究并传承中医,不仅是我国医学从业者的使命担当,同样是世界医学界需要关注的科学命题。
中西医各有短长,应互相取长补短
在多年行医治病过程中,鲍德华深受《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学典籍的影响,擅用阴阳五行理论辨证施治。“肾主水,水生木,肾水不行则肝气不畅”,他一贯主张肾脏与肝脏应同调,而不是完全割裂开来。在临床诊疗上,他也力推中医整体思维,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观。在寒热温凉四类中药材使用上,他更青睐“温补”调理,尤其在“肾虚温补”上独树一帜。
中医鲍德华替患者把脉
鲍德华认为,中西医各有短长,应互相取长补短。西医在检验检测、外科手术等“直观”效果上令人信服;在遏制有害菌、病毒等外物对人体侵袭上,甚至有“一劳永逸”的作用;在突发性疾病的及时按止上收效明显。但在内科、理疗、调理等方面确实不如中医。
“中医需要引进西医先进的科技手段,西医也应吸收中医辨证的理论精华。”鲍德华说。
具体到实践上,中医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各项检测报告,加强论证的精确性。西医在处理人体器官尤其是脏腑上的病灶时,应灵活运用中医整体思维,精准“把脉”后辨证施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西医结合任重而道远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服用久了都会产生耐药性的问题。”鲍德华说,这是中西医用药上共同的痛点。
社会在发展,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人类本身也在不断进化。十年前的感冒药与今天的感冒药,片剂成分上肯定不同。同样的,一百年前的“秘制”古方,也不可能拿到现在直接用。
“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变了,药效比起古代降低很多。不少中医药科班出身也只懂得普遍的医理医方,不懂炮制药物,更不会灵活用方,这对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个不小的阻碍。”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从对经方的探讨运用到结合时方的摸索,鲍德华总结出了一套独特自我的辨证处方规律,因时、因地、因人的灵活用药机制。
他深知中医的博大精深,与发展瓶颈。
中医要传承发展,与西医共享医学话语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就必须打破自身束缚,勇于创新。强化理论自信、搭建人才梯队、规范药材管理等,彻底走出“只有杰出之个人,而无合力之研究”的怪圈,让“国医大师”不再断层难产,才是最大的“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