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千古绝唱, 品古韵悠长
——访曲阜市大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烙印着几代人记忆的古建筑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被夷为平地。但与此同时,随着人们传统文化意识逐渐觉醒,一批又一批承载了华夏上千年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古建筑在匠人手中得以延续和重生。刘长振-秉承传统理念、沿袭传统技艺、延续传统文化的古建筑修缮建设匠人中的一员。
刘长振,曲阜市大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德艺双馨、不忘初心、立足坚守,既注重学习行业创新的修缮复原思想,又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护创新和传承应用。多年来他身体力行,活跃在古建筑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第一线,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传统工艺坚定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也是传统建筑修复领域的创新者和传统建筑生态、环保、节能设计的倡导者。
曲阜,这个偏于山东一隅的城市,是孔子的故乡,是黄帝的生地,是东方文化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东方圣城”。曲阜曾是鲁国国都,自古以来就盛产能工巧匠,尤其以木匠居多。
上世纪50年代,刘长振就出生在曲阜的一个村落。村中地薄人多。很多农家子弟的人生轨迹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刻苦读书考大学,跳出农门,做城里人;另一条则是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找个师父,学一门手艺,吃手艺饭。
刘长振16岁那年,放弃了学业,成为了一个手艺学徒。到了17岁那年,他已是4级瓦工。待到18岁时,匠人葛春田见他心细手巧,便将他收入门下教授雕刻,刘长振就这么成了这位国家级古建筑修缮建造大师的关门弟子,虚心学习师父的满身手艺。
刘长振学的传统雕刻手艺是几百年来以师傅带徒弟的古朴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师父教授细心,刘长振也学得飞快,雕刻的技艺手法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师父葛春田欣慰徒弟刘长振的成长,并且着手带着他逐步接触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建造,刘长振就在恩师的引导下,与古建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缘分。
刘长振19岁时,已经是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建设者之一,他跟着师父东奔西走,汲取各地古建筑精髓,吸收当地风俗文化,感受千年时光流转之美。上千个日夜里,刘长振见识过江南园林的秀美,见识过北方都城的恢弘,见识过群族部落的风情,但最令他难忘的,还是曲阜的两块“大碑”叫做“万人愁”。
曲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少昊陵便是其中之一。宋徽宗时期,宋徽宗为追忆始祖少昊,特地命工匠在当地制造两块大碑,作感怀之用。但天不遂人愿,碑文还未刻完,敌军就攻入中原,立碑之事不得不中途而废,直到现在。
作为曲阜市第一个重点文化文物工程,政府指定师父做总顾问,刘长振跟随师父,期望可以借匠人巧手完成架起古今桥梁,恢复石碑当初的辉煌。为了将石碑重新立起,刘长振师徒日夜劳作,呕心沥血,用匠心精心打磨,终于在文化节来临之前完成了宋代人未完成之事,将石碑的庄严肃穆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
历经历练,学成出师的刘长振进入1978年创办的曲阜市大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秉承“古建筑带动房建,房建推动装饰装修”的理念,刘长振跻身成为手艺人大军中的一员,用薪火相传的匠人手艺恢复建造古建筑往日的风采。
择一事,爱一行,终一生。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者,刘长振所求的无外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精神。对于他来说,对于古建筑建造、修缮的匠心和追求就好比一场修行,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以万千锤而铸一器。
小楼听雨听新旧,匠人乘风乘古今
建筑是历史的倒影,而古建从业者则是和时间赛跑的人,他们争分夺秒地想要留住残存于古建上的那一抹历史余光,他们手中的工具则像是历史的追光灯,把木梁榫卯间的记忆照亮、重现、定格。匠人匠心,对于传统文化,除了敬畏,刘长振对于它是发自骨子深处的热爱。
在刘长振看来,每一幢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上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记录着太多文化记忆。所以每一次的修复和重建,他总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用沿袭了几百年的最传统工艺来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
古建筑修复和建造技艺承袭千年文化,但对于现代科技来说,总有些微不足道的缺点。作为手艺人的刘长振除了运用起承转合的基本功之外,还时时钻研当下先进工艺,在忠于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运用真材实料,充分还原古建筑的时代风貌。当一幢幢饱经沧桑的古建筑修复完毕,以华丽又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时,那种快乐油然而生而又无与伦比。刘长振说:“用古人沿袭下来的手艺结合现代工艺恰到好处地重现彼时古人的手笔,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也是修缮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刘长振的起点足够高,时任中国古建筑委员会委员的曲阜古建筑领域泰斗葛春田亲自带其入门,作为嫡传弟子一路培养数十年,这让刘长振有幸成为与多个重大古建筑修建项目最亲近的人。
他参与过临沂河东区龙园工程,指导过临沂河东区古城建筑工作,并主持设计了沂州古城宏伟华丽的“瞻蒙”门古城门。他有幸成为江苏盐城东晋古城门和两个角楼,以及D岛工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他曾是东平水浒文化影视基地项目的建设者,并承建东平最大的歇山式码头候船大厅。他在滨州无棣承建了当时鲁北最大的仿唐清真寺。他参与了天上王城的古建筑修复和建设。他主持并参与了曲阜当地的孔府、孔庙、孔林等古建筑修缮工作和原论语碑苑、孔子研究院建设,尼山孔庙和书院维修。
“从建国30周年到建国70周年,正好40年。”刘长振感慨。40年间,中国城市建设和传统文化延续上的思路不断变迁与意识觉醒,习总书记更是提出了“民族自信”等号召。近年来,传统文化终于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包括对匠人精神、古韵文化的重提,都让古建这一文化载体越来越受关注,刘长振感到十分欣慰。
当拥有上千年建城史的城市开始执着地恢复以古建筑为主的老城风貌,要以整体保护和重建的方式来重现中华文化自信时,没有人会质疑刘长振借坐落在华夏大地上一栋栋古建筑找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的急切和决心。
1978年创办企业至今,刘长振已逐渐从葛春田老师中接过古建修复和重建的重担。凭借热爱,凭借匠心,他已跃跃欲试成为古建筑界的中坚力量,并始终活跃在传统文化建筑文化传承的第一线。
回溯千年前,磅礴恢弘的东方建筑其精巧程度远超西方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民族自尊与自爱的体现。刘长振要做的,就是用工匠精神,以品质为目标,将优质工艺材料与古建筑完美融合,并在每个工序中都追求工艺与美感,恢复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自信。
办公桌上,设计图纸与建筑图样平分秋色,各占半片天地,这是刘长振秉承匠心,钻研资料的初心;古建筑旁,脚手架等辅助施工措施与建筑严丝合缝却又若即若离,确保工人施工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古建筑原貌,这是刘长振注重安全的初心;施工场地中,现代工艺与古代工艺完美结合,使人们耳目一新的同时确保符合现代环保要求,这是刘长振徐徐图之的初心。
刘长振记得有一年寒冬腊月修建青岛牡丹园时,天寒地冻,施工一度难以进行。为了不耽误交工日期,刘长振想方设法,为工地披上“外套”,内部不断加热,加速建筑框架凝固时间,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上合组织会议召开之前完成了牡丹园建设。几十年的坚守,刘长振经历了不少“风光”,但最让他骄傲的,是修复一栋栋作为中国建筑象征和特色地方文化代表的古建筑,“那是我作为大国工匠参与修建获得的自豪与荣誉。”刘长振流露出兴奋的眼神。
然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修复古建筑远比不上装修、房建。刘长振在坚守古建筑修复重建的同时,积极开拓装修与房建业务,运用传统手艺修建房屋,这不仅是出于对古建筑的情怀,还是基于企业发展之下的一条必经之路。
从1978年创办至今,曲阜市大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经历42年风雨,刘长振也摸索出一条助力企业发展的管理之道。他积极吸收高学历管理人才,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每一个人的文化特长,组织收集全国优秀文化作品进行消化和学习,使得公司全体员工共同成长。
然而,无论公司如何发展壮大,传承对于刘长振来说依然是个大问题。在他身边,修复古建筑的匠人当中,他已算比较年轻的一个,这门手艺,他坚守了近40年,却一直很少收徒弟。“很多年轻人不愿学,嫌太辛苦。慢工出细活,学五六年才能出师。”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修缮和重建古建筑的道路上,有刻骨铭心的打磨,有数不胜数的磨难,而刘长振却有逢山开道,遇水造船的毅力和能力。他秉持初心,散发着自己的光亮,在黑暗中坚定地向前,从不因跌倒而退缩。
未来3至5年,刘长振将进一步研究古建筑关联,研究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文化如何更好地体现在古建筑风格上。同时拓展房建业务,改变现代房建千篇一律的风格,将建筑融入当地文化,体现出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此外,2018年9月与“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在曲阜举办独家培训班,与国家文物局、文化部、住建部领导和故宫专家,进行同台交流,成功举办全国第六期培训班并颁发证书。刘长振成为副会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刘长振将自己扎根在古建筑文化里,用心血守护中华文化,守护古建筑的初心更是早已融入骨血,成为四十年如一日的动力。他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浮躁喧哗的声音中沉淀,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下耕耘,展现着当代匠人最真实的匠心风采。2018年至今,刘长振成为《中国古建筑行业年鉴》编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