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创业商转农,生态循环共致富
——访怒江建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和建忠
从西南边陲的十万大山中走出来时,和建忠身无长物、生计艰难;历经二十年艰辛奋斗,他凭借踏实与坚韧,事业有成、身家千万。可就在十年前,他却在众人的不解与反对中重返家乡,赌上全部资产创立了怒江建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在这片“三江并流”的壮美之地,和建忠积极释放创新创业热情,带领群众建设了1820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开辟出一条集畜牧养殖、果蔬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之路,让特色现代农业成为照亮峡谷脱贫路的一盏明灯,用实际行动与深沉情怀回馈了养育自己的故土和淳朴勤劳的乡亲。
重返故土:从“小富即安”到“龙头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家境极度贫困,年仅14岁的和建忠不得不憾别校园,只身一人前往大山外的陌生世界艰难谋生。二十年间,他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走来,干过汽修、端过盘子、当过保安、收过破烂、贩过水果,尝遍人间冷暖。直至成为运输司机,靠着帮人拉木材积累起第一桶金,才凭借矿石生意赚下千万身家,和患难与共的恋人结为伉俪、定居县城,过上了令人称羡的好日子。
可就在此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重新回到生养自己的兰坪县营盘镇白羊村,做回一个“种树喂猪”的农民。对此,亲朋好友一时间质疑不断,甚至有人直道“他疯了”。但和建忠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没钱的时候总想着等有了钱,一定要吃遍好吃的、玩遍好玩的;等真的有了钱,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心里却总像惦记什么似的,慌得难受。”直到放弃苦心经营、回报丰厚的矿产事业,重新踏上这片熟悉的红土地,和建忠才终于确定了自己心底深处的牵挂——他要先富带后富,“振兴门庭,带领族人实现共同富裕”。
就这样,携千万资产归乡的和建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一批土地流转,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占地13亩、年出栏1000头的小型养殖场,同步建设的还有占地100多亩的水果基地和农庄。当时的和建忠想得比较简单:“村子小、人口有限,想着能提供满足乡亲们务工的岗位就行。”但这简单的一步迈得却并不简单。由于种猪品种差、圈舍设计不合理、管理人员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等原因,养殖场连续7年、累计亏损了近490万元。
那时候,同情、质疑、嘲讽的目光一道道刺向和建忠,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在他看来,选定了方向就要坚定不移、敢作敢当;即便失败了,也不过是从头再来。这一次,深觉自己吃了“技术亏”的和建忠开始积极外出考察、交流学习、论证规划,汲取现代农科相关的一切知识,并投入巨资,紧锣密鼓地筹建标准化管理、万头量级的生猪养殖场。
凭借着百折不挠的坚韧与助民增收的诚挚,2010年5月,和建忠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拥护,全票当选为白羊村村委会主任。同年建党节,他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14年,在当地镇党委的建议下,和建忠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又成立了兰坪县建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在党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下,和建忠愈发感受到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开始走出当时“小富即安”的局限,带领企业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发展,一跃成为当地农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1905户、一万余人就业增收——和建忠当初归乡创业的梦想之花正以一种超越预想的方式绚烂绽放!
生态循环:让生猪养殖与果园种植互联
在带领建浩农业发展、带动乡亲致富的过程中,和建忠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开发原则,以特色水果种植和生态养猪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集畜牧养殖、果蔬种植为一体的峡谷特色生态农业循环之路。
走进建浩农业的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整洁有序、分工细化的专业设备间:母猪妊娠室、分娩室、产子室、保育室、育肥室、后备室、饲料配方间、化验室等不一而足;分区规划的猪栏内,杜洛克、长白、约克等良种猪膘肥体壮、摇头摆尾——“零污染”的养殖环境,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养殖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刻板印象。和建忠介绍道,目前建浩农业的生猪养殖基地已有猪场3家,年出栏生猪可达5万头,而且自建了配套的饲料加工场、屠宰加工场及直营店,实现了产销一体化。
同时,立足家乡地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核心区的良好生态,结合当地长期以来的放养式养殖传统,和建忠还创新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性的品控体系。为此,他精选良品种猪,严格执行生态饲养,广泛依靠当地农户,以玉米、土豆、萝卜、青菜、野生中草药等代替饲料,定期将生猪赶进山里觅食、活动,确保猪肉品质好、口感好、营养丰富,符合有机生态标准。和建忠表示,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和市场及消费者的共同期待,“生态猪”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一直将“生态猪”作为建浩农业的核心产业布局发展,致力于打造属于家乡的“生态猪”民族品牌。
与此同时,经过十年发展,和建忠当年那个不过100多亩的果园也已经扩张为占地1600亩的水果基地,种植了包括火龙果、软籽石榴、柑橘、冰糖橙等在内的十余个特色品种,果园里一年四季都飘散着清新的果香。
在此基础上,和建忠将养殖场与果园的土地按功能划分为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有机农业种植、大型沼液池等,区域之间循环互联——生猪粪便经处理后生成沼渣、沼液,可作为有机肥料供水果基地使用;水果基地的部分产出,也能够作为有机饲料反哺生猪养殖。如此一来,既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负担,还能产出健康有机的生猪和水果产品,真正实现了“养殖业-沼渣(液)-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得益于这套科学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链,2019年,建浩农业实现养殖收入1113万元,挂果的105亩柑橘也为企业带来了20余万元收益。
凭借着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贡献,建浩农业先后被评为“怒江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州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云南省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先进科技工作单位突出贡献奖”、“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积累下实用新型专利16个、注册商标66个。作为企业领头人的和建忠也获得了“怒江州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共奔小康:把红土地变成好日子
经过十年的扎实发展,和建忠在实现“建一个浩大农业”、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初那颗“振兴门庭,带领族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归乡初心。
因为自小家境困难,和建忠对于贫穷有着深切的体验,也因此格外能够体恤贫困户所面对的生活艰辛。为了尽早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他从扩建养殖场、成立合作社和公司之初,就承诺免费向村民提供待产母猪、饲料、疫苗、兽药和全程技术培训,极力动员广大农户加入到公司养殖中来,通过收购仔猪等方式教会他们科学养殖。
一开始,习惯了传统养殖的村民难以信任建浩农业。对此,和建忠不急不恼,而是摆事实、讲道理,用一颗真诚的心说服了姐夫和村民和成法、和德齐、张秀堂答应试养。2016年,3户试养人齐齐增收2-5万元,姐夫张德全的纯利润更是高达9万!见状,村民们的顾虑立刻打消了,连周边新华村、沧东村的群众也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加入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的58户养殖户实现了户均纯收入2.1万元,不少人家的院落里都停上了一辆摩托车。
除此之外,入党之后的和建忠也早早意识到了党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性。2016年7月,经镇党委批准的公司党支部正式组建。其后两年,支部开始推行每名党员联系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挂联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2018年,支部按照“带动一批、预选一批、脱贫一批、监督一批”的模式,再次将每名党员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至10户,并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量身定制了极具针对性的帮扶模式。在这种挂联到户的有力帮扶下,育有3个先天性残疾子女的小河边村赵门松一家、因病致贫的杨鹏飞一家分别通过入企打工、土地流转、生猪代养、产业帮扶分红等方式成功脱贫,重拾了希望与欢笑。
此外,在和建忠的带领下,建浩农业一直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尊老敬老、扶危济困、节日慰问等公益活动,勇担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当地生猪市场告急,建浩农业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主动作为、挺身而出,以平价甚至低价为兰坪猪肉市场提供大量生鲜猪肉,有力保证了市场稳定,让当地老百姓吃上放心猪肉。正如和建忠所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而从入党的那一天开始,他的方向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跟着共产党,一心为人民”。
自怒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和建忠的建浩农业共带动19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养殖增收,户均增收达4320元。凭借着突出的贫困帮扶与脱贫增收贡献,和建忠先后获评“怒江州社会扶贫模范”、“怒江州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在他看来,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十年奋斗的肯定,更是对他和建浩农业未来的期许。
2020年2月,茁壮成长的兰坪县建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怒江建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此时的和建忠成为了坐拥1820亩土地的“农场主”。谈及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他满怀信心:“未来五到十年,建浩农业将建成年出栏2万头的种猪场,并组织、协调、整合周边县乡30个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同时,继续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电商的新型运作模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拓展新渠道新市场,把脚下这片红土地打造成全州最大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观光农业休闲基地,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